小编蛮喜欢这部影片。父亲患肝癌晚期是从片头就揭晓的事实,整部影片无悬念无噱头,只是真实展现了这件事本身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与变化。影片给小编的感觉还是很舒适的,因为看到了生活。
大概说的是一家三口的生活因父亲“伟明”查出末期肝癌而改变。表面看着宁静的家庭被阴暗笼罩。妈妈“慕伶”扛起家,然而得不到父子的体谅。儿子“一鸣”收到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不敢告知爸妈。“一鸣”知道母亲不容易,但不肯表现过多关心。父亲“伟明”在迷雾之中私下做了一个改变家庭命运的选择。
饰演“一鸣”的男孩的演技略显青涩,但他每回笑起来的神色会让小编眼前一晃,那便是十八岁男孩在高中生活里应该露出的表情,笑的时候,茫然的时候,思考的时候,隐忍的时候。看到最后一幕小编觉得他演的很好,或许最初小编心有点烦乱还没进入呢。
“一鸣”是一个性格两极化很明显的孩子,在他身上有着乖巧和叛逆,但事实上,不管他表现得多乖多不羁多满不在乎,谁都看得出他叛逆下包裹的体谅和懂事,而得知父亲患病后这份成长尤为明显。
小编最喜欢的篇章是“慕伶”,因为她让小编看见了自己的家庭。父亲和儿子的篇章里明确地看出他们的叙述重心是自己,但母亲的篇章里都是满满的丈夫和孩子,为数不多的只与自己相关的段落就是偶遇了同学“大宝”,这个支线小编总认为关乎“慕伶”的自我意识。“慕伶”不显得柔弱,尽管她经常面带哀愁。
唯独一次脆弱的爆发是在回乡后,面临丈夫和孩子双双离房谈心时,她失态地离去,那也只是在天台吹吹夜风。影片里给足了关于“慕伶”心理斗争的暗示,同事对自由的诠释——“不管儿子叫自由扔下丈夫叫自由”;两次与“大宝”的会面;与不服管教的儿子的争吵;对隔壁老年痴呆阿嬷走丢后结局的关心。
“慕伶”的形象是靠一点一滴的小细节和一个个背影堆叠成的,小编偏爱这角色,她隐瞒丈夫病情时没忍住落下的泪水,在火车上很熟悉地冲泡好药,她站在偷偷吸烟的儿子身边,一句话都没讲,只是也跟着点上一支烟。
小编偏爱的这些,是每时每刻也发生在小编生活里的所有,不肯承认错误放不下架子的丈夫,叛逆心事从不吐露不服输的儿子,“慕伶”的生活飘零摇晃,但她本人却鲜活又坚韧,那眉间皱起的纹路里,盛满了怜悯和悲慨。
影片里感情塑造得很成功,看完后能找出三个人物间相爱又相背离的证明。父子关系更亲近了,母亲的角色在两人以外但未走远。嵊州岛的山上,父亲去找寻祖坟,母亲比父子俩落下了一截,“一鸣”十分自然地回头等待母亲。母亲出走的那晚,平时淡定的父子俩表现出了焦急和紧张,他们只是交换了一个眼神,没有说话,就一块开启寻人的脚步。
这是爱的痕迹,影片里展现更多的是一种人情的纠结和拧巴。“慕伶”的存在似乎昭示着已经存在的不幸和烦琐的日常,患病的丈夫不愿忌口买红烧肉吃,在学校的儿子逃课抄作业成绩一落千丈,“慕伶”的烦忧来源于家人,但家人面对她却是一种有着愧疚的疏离和闪躲。
在那个之前父子去过的超现实的“废墟”房间里,“慕伶”使用的缝纫机的声音若即若离,最后一家三口在那个“超现实”里同框,和火车上片刻的快乐与温馨相关联,揭示着,这是一个普通的平凡的喜悲参杂的家庭。最后,影片究竟说了什么,关乎生命,关乎爱,关乎亲情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